本發明公開了蜂巢結構卟啉COP與g?C3N4復合材料的合成及在光催化降解染料方面的應用,屬于無機化學技術領域。通過研磨法,將5,15?二(4?氨基苯)?10,20?二苯基卟啉銅與三醛基均苯三酚通過胺醛縮合反應原位生長在g?C3N4表面,得到復合材料CuDAPP?TP?COP/g?C3N4。該復合材料作為光催化劑能在水溶液中高效降解羅丹明B,降解效率達到100%,具有優異的光催化降解能力,有望在染料廢水處理方面獲得實際應用。同時該復合材料的合成具有反應條件溫和、易操作、成本低、易于規?;a等優點。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級結構納米In2O3/石墨烯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多級結構納米In2O3/石墨烯復合材料,其結構為磚狀結構。本發明還提供了多級結構納米In2O3/石墨烯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可溶于乙二醇的銦鹽和還原氧化石墨烯與沉淀劑氨水在微波加熱條件下在乙二醇溶液和氨水蒸氣所形成的氣-液界面進行化學反應,反應產物被不斷翻滾的乙二醇溶液帶走,新的產物繼續產生。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采用微波氣-液界面方法所制備的納米In2O3/石墨烯原始納米顆粒小而均一,而再由這些原始納米顆粒部分自組裝成磚狀納米結構,該多級結構納米In2O3/石墨烯復合材料對氮氧化物氣體在100℃有較好的氣敏性能,選擇性好。
本發明涉及一種Fe3O4/石墨烯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屬于儲能器件電極材料技術領域。本發明的Fe3O4/石墨烯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氧化石墨烯乳液與Fe(OH)3溶膠混合均勻,固液分離,制得Fe(OH)3/氧化石墨烯復合材料;將制得的Fe(OH)3/氧化石墨烯復合材料在惰性氣體保護下,在200?500℃加熱1?5h,即得。本發明的制備方法通過膠體粒子間的靜電作用力實現Fe(OH)3膠體粒子與GO片層之間的緊密結合,僅通過簡單的混合就能實現Fe(OH)3納米粒子對石墨烯的有效包覆。然后通過對該納米復合材料進行熱處理,Fe(OH)3轉化為Fe3O4,同時三明治結構的形貌得到了保留。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海膽狀納米TixSn1?xO2/石墨烯三維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及其在鋰離子電池負極上的應用。本發明是利用配位原理和分子自組裝方法,通過一步水熱合成技術自組裝制備海膽狀納米TixSn1?xO2/石墨烯三維復合材料。本發明的制備方法是:(1)制備氧化石墨烯,(2)制備表面帶負電的氧化石墨溶膠;(3)還原制得海膽狀納米TixSn1?xO2/石墨烯三維復合材料。本發明反應過程在水溶液中進行,無需添加其它試劑,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且節能環保,易于工業上量產。作為鋰離子電池陽極材料,這種三維復合結構有利于電解液在復合材料間的擴散及電子和離子在材料中傳輸,能有效提高復合材料的充放電容量、循環壽命和倍率等性能。
本發明屬于抗生素的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公開V2O5/CeO2納米復合材料在降解含頭孢氨芐廢水中的應用。調節廢水中頭孢氨芐的初始濃度在20~120?mg/L、廢水pH值在2~7,然后每20mL廢水加入5~30?mg?V2O5/CeO2納米復合材料,最后在25~70℃下恒溫振蕩1~6h,即可。V2O5/CeO2納米復合材料對頭孢氨芐抗生素具有明顯的氧化催化作用,在廢水濃度為40mg/L,廢水pH為3,投加量為20mg,溫度為50℃,震蕩時間為2h的條件下降解效果最佳,去除效率可達64.54~69.13%。在V2O5/CeO2納米復合材料的最佳降解條件下,V2O5/CeO2納米復合材料比單純的納米CeO2降解頭孢氨芐抗生素的效果更好、效率更快。
本發明屬于納米材料技術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Au?WO3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S1、以WCl6為鎢源、冰乙酸為溶劑,于180~240?℃溶劑熱反應12~24?h,反應結束后分離、洗滌、干燥,煅燒,即得WO3中空球;S2、將S1得到的WO3中空球浸漬在無水乙醇中0.5~2?h,然后將氯金酸溶液加入其中,浸漬3~5?h,然后分離、洗滌、干燥,煅燒,得到Au?WO3復合材料。本發明制備的Au?WO3復合材料可以用于檢測甲苯氣體。與單一WO3材料相比,制備的Au?WO3復合材料實現了對甲苯氣體高效的檢測。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濕式固相機械球磨法制備Fe0/ZSM?5復合材料的方法,屬于負載型零價鐵的合成技術領域。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要點為:(1)將零價鐵和ZSM?5分子篩按質量比1 : 1.5?6混合均勻后在丙二醇溶液中分散得到原料混合液;(2)將氧化鋯磨球與原料混合液按照球料比為30?40 : 1的質量比例置于球磨罐中,在轉速為300?400r/min的機械球磨條件下間歇交替正反轉球磨6?8h得到球磨混合液;(3)將球磨混合液從球磨罐中倒出,離心使固液分離,再用無水乙醇洗滌固體產物2?3次,然后置于真空干燥箱中進行干燥得到Fe0/ZSM?5復合材料。本發明工藝簡單且成本低廉,能夠大產量制備穩定性良好的Fe0/ZSM?5復合材料,并且制備的Fe0/ZSM?5復合材料用于處理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性能優越。
本發明提出的外加顆粒增強大斷面高體積分數Fe-C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將加熱熔化的Fe-C基體合金與預熱的增強顆粒同時加入繞水平軸高速旋轉的金屬鑄型中,高溫Fe-C基體合金液與預熱的增強顆粒在離心場中混合后形成環形混合體,利用增強顆粒與Fe-C合金液之間的密度差,使增強顆粒沿環形徑向向外或向內遷移,形成增強顆粒/Fe-C復合材料的外層或內層和Fe-C合金基體的復合結構部件。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復合材料層的厚度可以根據使用要求任意控制;復合材料層中增強顆粒分布均勻,體積分數可根據性能要求控制在50-85vol%;基體合金及其組織可以設計;復合材料工作層利用率高,基體合金可再循環利用;生產工藝簡單,制備成本低。
本發明提供一種立方氮化硼顆粒增強的鋁基復合材料制備方法。本發明的方法中,立方氮化硼的體積分數在1~40%之間可調。本發明的立方氮化硼顆粒增強的鋁基復合材料制備方法具有時間短、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適于工業化生產的特點。采用本發明方法制備的塊體鋁基復合材料致密度高、潔凈純、具有較高的硬度。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所制備的立方氮化硼顆粒增強鋁基復合材料,采用高壓條件,氮化硼顆粒的體積分數在1~40%之間變化;復合材料的相對密度在96.33~98.51%,布氏硬度在31.65~90.24HB,熱導率在181.5~198.5W·m?1·K?1;該系列參數明顯高于傳統方式(無壓或熱壓)燒結。另外,該復合材料制備過程,沒有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第三相,而現有方案中往往會產生第三相。
發明公開了一種多壁碳納米管@聚丙烯酸@金屬有機框架(MWCNTs@PAA@MOF-5)復合材料及制備方法,該復合材料是以多壁碳納米管為晶體生長的“異相”核,在其上接枝上聚丙烯酸,金屬離子?“鉚接”?在多壁碳納米管表面,有機配體在多壁碳納米管表面形成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復合材料的尺寸為50~1000μm。通過化學修飾法制備出復合材料?MWCNTs@PAA;用溶劑熱法制備出MWCNTs@PAA@MOF-5;該復合材料具有?MOF?材料的高的比表面積、好的吸附性能等特性,可以將現香煙的焦油含量進一步降低,在香煙過濾嘴上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本發明屬于復合材料領域,公開一種碳?銅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采用碳纖維針刺氈作為碳纖維預制體;將TiC粉加入到NaOH溶液中,攪拌均勻,得到TiC懸浮液;將碳纖維預制體置于密閉容器中,對其抽真空;然后將TiC懸浮液注入到容器中,隨后將惰性氣體充入容器中,將TiC加壓浸漬到碳纖維預制體中;取出加壓浸漬后的碳纖維預制體,干燥處理;用銅粉包埋所得碳纖維預制體,將其置于石墨坩堝內,在真空或者惰性氣氛保護下,在1100~1300?℃下保溫0.5~2?h,之后隨爐降溫冷卻;取出石墨坩堝內所得坯體,經水洗后干燥處理,即得碳?銅復合材料。本發明直接在碳纖維預制體的表面浸滲得到TiC涂層,顯著改善了碳與浸滲Cu的界面潤濕性較差的問題,制備得到性能優異的碳?銅復合材料。
本發明屬于碳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的表面處理領域,具體公開一種C/TiB2復合材料的表面處理方法。用B4C粉包埋C/TiB2復合材料,在真空950~1100℃下處理;將Ti粉、NH4Cl、Al2O3粉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粉末;用所得混合粉末包埋處理過的C/TiB2復合材料,在真空1200~1300℃下反應3~5h,之后自然降溫冷卻即可。本發明方法先在復合材料表面沉積一層B4C,繼而利用Ti粉與殘余硅反應得到的TiSi2,同時也能與表面的B4C反應得到TiB2,進一步穩固復合材料的性能。
本發明涉及材料化學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陰陽離子共摻雜的鎳錳基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作為正極材料的應用。
本發明主要基于生物仿生學,利用激光加工、3D打印和電火花等加工方法在基體表面進行仿生微結構加工,以提高涂層與基體之間的冶金結合強度。在微結構上制備激光定向能量沉積涂層,增加了涂層與基體冶金結合面積,同時軟硬度基體與高硬度涂層的規律交替出現,提高了涂層結合強度,降低了裂紋敏感性,同時軟基體與硬涂層的結合界面上形成一定程度的互鎖結構。因此,本發明方法可以在高端裝備關鍵零件表面獲得冶金結合質量好、硬度高且兼具良好韌性的涂層,提高高端裝備關鍵零件的工作穩定性及使用壽命。
針對水性環氧分散體或乳液普遍存在的儲存穩定性差、附著力差、干燥速度慢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水性環氧樹脂分散體及其制備方法,具有儲存穩定性、附著力優異,污染小,制備工藝簡單,成本適中等優點。
本發明屬于新型光致變色軟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基于鋁離子敏化的光敏響應水凝膠光致變色材料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尼龍樹脂基復合材料,尤其是涉及一種尼龍-氮化硼-氧化鋁三元阻燃導熱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河南有色金屬復合材料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