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運輸機自動灑水噴霧裝置,它由主機與連接供水管路的水電磁閥和與運輸機連接并控制運輸機工作的防爆開關進行電氣聯鎖,使灑水噴霧與運輸機工作自動同步進行,操作簡便,使用方便,既能大大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又能節約用水,避免水的浪費,特別能適應地質結構復雜,變化多,條件差的工作環境,且性能穩定,效率高、效果好。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突鉆桿,它有利于高瓦斯煤礦開采中瓦斯的安全排放。鉆機連接頭套裝在鉆桿一端的內六角中心孔中并用第一固定銷鎖定,鉆桿的外周有螺旋排灰片,鉆桿的另一端套接在擴孔鉆頭的內六角孔中并用第二固定銷鎖定,鉆頭連接桿螺紋連接在擴孔鉆頭的中心螺孔中,探水小鉆頭插接在鉆頭連接桿的中心孔中。這種防突鉆桿因桿小桿短,扭矩小,鉆頭與鉆尾、鉆尾與鉆機之間各部件采用內六角連接,桿身受力均勻,振幅小,不產生振動;加寬的螺旋排灰片使排灰方便。它能鉆出小的瓦斯排放口,使瓦斯自然排放、保證安全,可與各種小型鉆機配套使用。
本實用新型屬于煤礦救災技術領域,尤其為一種用于煤礦救災的機器人,包括機器人主體,機器人主體底部通過固定螺栓連接有底座,底座兩側均設置有履帶,機器人主體前端設置有探照燈,探照燈同一水平面設置有攝像頭,履帶內部上端兩側設置有主動輪,履帶內部底端設置有輪軸,機器人主體兩側設置有擺臂裝置,各組擺臂裝置中心位置均設置有橫向連接桿,機器人主體內部后端設置有蓄電池,蓄電池一端貫穿于機器人主體后端設置有電源接口,機器人主體內部中段設置有自動收卷線裝置。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擺臂裝置以及調節裝置,有效的避免該設備凹陷帶來的不便,供能方式多樣,工作時間長,救援效率高,能夠第一時間為受災人員提供幫助。
一種垂直礦體走向連續回采的水平膠結充填分段采礦法,包括以下步驟:沿礦體走向每隔50?60m劃分盤區;在運輸平巷內開掘出礦漏斗和人行通路至一分段水平;施工電耙硐室,并繼續沿礦體底板施工出礦巷道與人行通路至上部中段采場邊界線,出礦巷道與人行通路平行布置;施工一條聯絡巷道貫穿出礦巷道與人行通路;在盤區的另一端同步驟施工一條人行通路至上中段采場邊界線,施工上回風巷;施工拉底巷道;在拉底巷道內布置鉆孔,進一步探明礦體情況;回采施工達到設計高度后出礦。本發明采用淺孔落礦,安全性能高,采礦效率高,工人作業條件改善,勞動強度降低;回采工藝簡單,操作性強。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地質勘察用巖土檢測裝置,包括安裝底盤,所述安裝底盤的頂部通過升降機構設置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安裝箱,所述安裝箱內部的頂部轉動連接有安裝筒,所述安裝箱的內部設置有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與安裝筒傳動連接,安裝筒的底部依次貫穿安裝箱、安裝板和安裝底盤,安裝筒的內部設置有取樣機構,取樣機構包括伸縮桿,本實用新型涉及巖土檢測技術領域。該地質勘察用巖土檢測裝置,在擋泥板和第一彈簧的共同作用下安裝筒的底部進行遮蓋,當取樣筒運動到取樣層時,取樣筒在伸縮桿的作用下滑出安裝筒與土壤層接觸進行精確取樣,從而避免取樣筒的底部一直與土壤層接觸,取樣更加精確。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基于物聯網的山洪地質檢測系統,包括信息感知子系統,所述信息感知子系統包括降雨量傳感器單元、水位傳感器單元、地質位移傳感器單元、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單元、氧氣濃度傳感器單元、溫度傳感器單元、濕度傳感器單元和次聲波傳感器單元,所述信息感知子系統的輸出端通過物聯網系統連接數據采集子系統的輸入端。該基于物聯網的山洪地質檢測系統,通過基于物聯網系統,能夠有效的對山洪地質災害采取有效的防范或預警措施,具備了一般山洪地質檢測系統管理無法比擬的優勢,很好地解決了傳統山洪地質檢測系統管理中布線復雜,可靠性低,管理維護成本高、能耗高和速率高的問題。
一種鋁土礦巷道綜掘機施工機載前探支護裝置,包括防護頂網、噴淋頭以及防護網調節裝置,所述防護頂網包括防護網面以及支撐整個防護網面的支撐骨架,所述防護頂網的前端布設有一個以上的噴淋頭,噴淋頭通過水管與綜掘機的噴淋水箱連接,所述防護頂網的后側布設有防護網調節裝置,所述防護網調節裝置包括調平液壓油缸、主臂液壓油缸和翻轉液壓油缸,主臂液壓油缸豎直設置且其輸出端支撐在防護頂網的后端骨架上,所述調平液壓油缸傾斜設置且其輸出端支撐在防護頂網的中部骨架上,所述翻轉液壓油缸的輸出軸連接在主臂液壓油缸的下端。其能夠起到保護作業人員和綜掘機的作用,同時附加的噴淋裝置,能夠快速降塵、除塵的目的。
在礦山運輸時,機車和礦車需要接觸軌道后運輸,然而,由于山區環境較為附加,山上碎石容易脫落,從而可能落到軌道上,而且礦車上的礦石也有可能意外掉落在軌道上,進而會影響礦山軌道車的運輸,通常需要人力定時將軌道內的碎石等清除,但是,機車在運行過程中,可能誤碰到未能及時清除的碎石,輕則導致車輛顛簸,礦車內的礦石掉落,重則導致礦車脫軌。為此,我們提出一種應用于礦山機械的軌道車。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湖南婁底有色金屬探礦技術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