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簡介:
本項目通過產學研合作,從原料品質提升和關鍵裝備研制出發,創新了鎢基表面材料的制備方法及關鍵技術,大幅度提高了鎢基表面材料的性能及硬面涂層的使用壽命,并實現了產業化。
(1) 高品質原料的制備研究:首先采用國內先進的噴霧法制備工藝,通過設備改進和工藝優化制備了高品質偏鎢酸銨;其次利用“非液氨低溫煅燒”新工藝,在國內外首次成功研制了一種相成分介于黃鎢與傳統藍鎢之間,高比表面積的新型藍鎢;高品質偏鎢酸銨和新型藍鎢的成功研發為高性能鎢基表面材料的制備提供了原料保障。
(2) 高性能鎢基表面材料的制備技術研究:相關研究主要涉及:(a) 以新型藍鎢為原料,采用自主研制的立式高溫球化爐專用設備制備了顯微硬度大于2700Hv的球形鑄造WC粉末;(b) 以新型藍鎢制備的鎢粉為原料,采用自主研制的立式連續高溫中頻碳化設備制備了大于40μm的高密度單晶WC粉;(c) 以高品質偏鎢酸銨或新型藍鎢為原料,利用自主研制的集壓力式和離心霧化式于一體的閉式循環噴霧裝置制備了既保持納米結構又具有高流動性的鎢基熱噴涂材料;(d)以上述鑄造WC粉末、單晶WC和WC-Co復合粉為組元粉末,相繼開發了系列噴焊粉、堆焊粉、球粒合金粉及焊條制品等高附加鎢基表面材料。
(3) 鎢資源深度開發的硬面技術應用研究:針對鋼鐵、石油、礦山等行業具有代表性的沉沒輥、結晶器銅板、石油扶正器、星型轉子等關鍵部件的表面防護問題,分析關鍵部件的破壞、失效機理,采用硬面技術、設計不同的涂層材料和涂層結構對各部件進行強化處理,突破了這些關鍵部件的表面強化熱噴涂技術難點,為硬面材料的工業化應用奠定基礎。
本項目獲得1項國家重點新產品,主持制定了2項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獲得11項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4項),發表學術論文10篇。在2012-2014年期間實現銷售收入18.3億元,創利潤1.04億元,增強了我國鎢制品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引領了我國鎢基表面材料的行業發展,為提升我國再制造硬面技術的整體發展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應用案例
項目開發了偏鎢酸銨、低WO2.9相新型藍色氧化鎢、納米晶WC基噴涂粉末、球形鑄造WC和單晶WC等系列高附加值含鎢產品及成套關鍵技術,同時突破了國外鎢基表面材
聲明:
“面向綠色再制造的鎢基表面材料開發及產業化”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