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含銻金礦氰化浸出過程中的氰根濃度測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取正在氰化的礦漿,過濾得清液1;
步驟二、向步驟一中得到的清液1中逐步加入固體Pb(NO3)2除去影響滴定的S2-,隨著Pb(NO3)2的加入溶液中會先生成PbS灰黑色沉淀,過濾得清液2;
步驟三、向步驟二中得到的清液2中加入過量的固體NaOH生成Pb(OH)2除去上步中加入的過量的Pb2+,過濾得清液3;
步驟四、取一定量步驟三中得到的清液3,向其中加入氨水,再加入碘化鉀,用AgNO3標準液進行滴定,當溶液中出現淺黃色沉淀時即為滴定終點,記下AgNO3標準液的消耗量用以計算礦漿中氰根濃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銻金礦氰化浸出過程中的氰根濃度測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二中Pb(NO3)2過量添加,直至無灰黑色沉淀出現為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銻金礦氰化浸出過程中的氰根濃度測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NaOH過量添加,直至無白色沉淀出現為止。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離子濃度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含銻金礦氰化浸出過程中的氰根濃度測定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氰化浸金具有操作方法簡單、操作成本低、工藝化程度高等一系列優點,因此氰化浸金現在仍是現有浸金技術中使用最為廣泛的。
在氰化浸出金的過程中,金溶解及一些雜質元素都會消耗氰化物。若礦漿中氰根濃度過低,會導致氰化過程中金的溶解速度過慢,金達到較高浸出率所需時間過長;若礦漿中氰根濃度過高,會導致氰化物消耗過多,成本增加,且氰化后廢渣廢水不易處理,造成環境問題。所以,因此需要實時監控礦漿中氰根濃度,以便隨時掌握氰化物的消耗情況,及時補加氰化物,使金溶處于適宜狀態,降低氰化時間與氰化物的消耗。
常規檢測氰化物濃度的方法主要是檢測溶液中CN-的濃度,常用方法有:蒸餾法,硝酸銀滴定法,羅丹寧法等。蒸餾法需要的檢測時間較長,約1-2個小時,不能達到快速測定的目的,因此不適于過程控制分析;硝酸銀法和羅丹寧法都可以在幾分鐘內快速測定游離CN-的濃度,基本原理大致相同,差別之處是滴定終點時溶液顯色不同,硝酸銀法是顯示乳黃色,羅丹寧顯示淡紅色。
但是,硝酸銀法和羅丹寧法都只適用于一般組分簡單的氧化礦氰化工藝中
聲明:
“含銻金礦氰化浸出過程中的氰根濃度測定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