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支架介入治療,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常規方法[1]
傳統的血管支架大多用醫用不銹鋼、鈦及鈦合金、鈷鉻合金等惰性金屬制作,植入人體后易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等并發癥[2,3]
為了避免出現支架內再狹窄,可降解金屬心血管支架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鎂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制作心血管支架[4]
但是,鎂合金心血管支架的降解速率過高
鎂合金的合金化、特殊成型工藝和表面改性,可提高其耐蝕性
鎂合金的表面改性方法,主要有化學轉化涂層[5,6]、陽極氧化涂層(微弧氧化涂層)[7,8]等
用不同的表面改性手段制備的防護涂層,其性能不同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種類較多,有聚外消旋乳酸(PDLLA)[9]、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10]、聚左旋乳酸(PLLA)[11]、聚己內酯(PCL)等
可降解聚合物在人體內發生水解反應生成低分子量聚合物,然后水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2]
可降解聚合物對人體的影響較小,因此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不僅可用作可降解心血管支架基材,還可用作心血管支架表面的可降解涂層材料
等離子體技術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表面改性技術,用粒子(電子、離子和中性原子)激發、電離或破壞反應物分子產生一系列蝕刻、聚合、交聯和其他復雜的物理和化學效應,從而提高材料表面的性能[13]
其主要原理是:用處于低壓狀態的氣體(如氧氣、氮氣、氬氣等)分子通過輝光放電沖擊材料表面,在表面生成新的活性官能團,從而改變其性能[14]
目前,等離子技術已應用于聚丙烯[15]、碳纖維等材料表面的改性
本文使用可降解聚合物——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在AZ31鎂合金表面制備防護涂層,采用等離子技術改變涂層材料的表面性能,對比分析等離子處理前后防護涂層的微觀形貌、表面浸潤性、耐蝕性,以及細胞的增殖和粘附性能
1 實驗方法1.1 實驗用材料和防護涂層的制備
實驗用AZ31鎂合金圓片狀基體的直徑為10 mm,化學成分列于表1
將AZ31鎂合金棒材線切割成厚度為4 mm的樣品圓片,然后分別用400#、800#、1000#、1200#、1500#和2000#的水磨砂紙打磨使其表面光滑且呈現金屬光澤
將打磨好的樣品放入無水乙醇中并置于超聲清洗器中輔助清洗,吹干后在干燥條件下保存
Table 1
表1
表1AZ31鎂合金的化學成分
Table 1Chemical com
聲明:
“等離子處理對醫用鎂合金表面聚合物防護涂層的影響”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