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技術由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攜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陜西中環碳能科技有限公司,歷經三年艱苦攻關研發而成。它首次實現了鎂冶煉全流程氮氧化物(NOx)的超低排放,年減排量高達1萬噸,且脫硝成本控制在每噸鎂80 - 90元,為全球鎂產業的綠色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TUM研究團隊獨辟蹊徑,以鋰銻化合物(Li?Sb)作為基礎框架,并將部分鋰原子替換為鈧金屬(Sc)。通過這種巧妙的原子替換操作,在晶體結構中人為地制造出了“空位通道”。得益于這種原子級的結構調控,鋰離子能夠在三維貫通的空位網絡中自由穿梭,極大地降低了離子遷移的阻力,從而顯著提升了傳導速率。
據測算,若全面推廣這一工藝,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下降30%,同時能減少90%的PFAS環境泄漏風險。雙方已啟動試點項目,計劃在2026年前建成首條千噸級回收產線,目標覆蓋歐洲50%的退役燃料電池處理需求。
為進一步優化工藝,項目組廣泛收集信息、深入研究,最終與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借助其LTE低溫熱法濃縮工藝的專利技術,開展高鹽廢水低溫蒸發濃縮段試驗。試驗成果令人矚目,目標產水率高達90%,產水電導均值僅為66.18μs/cm,產出的水可直接回用于循環水補充等環節。
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中心成功開發新型稀土鉭酸鹽選擇性發射體材料,顯著提升同位素熱光伏系統的能量轉換效率。
中國科學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中心成功開發出新型高熵鉬酸鹽陶瓷納米纖維,該材料在高溫隔熱和紅外管理領域展現出卓越性能。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馬宗義、肖伯律研究員團隊在增材制造超高強鋁合金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針對傳統鋁合金在高溫下性能不足的問題,采用激光粉末床熔化(LPBF)技術,設計并制備了Al-Fe-V-Si-Sc合金。通過優化工藝參數,成功制備出無裂紋、高致密的樣品。該合金在室溫下展現出超高強度,抗拉強度達865 MPa,屈服強度為649 MPa;在20°C至400°C的溫度范圍內,具有優異的高溫強度和熱穩定性。
中國科大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多個團隊合作,研發出一種名為統一離子電子傳感裝置(UIS)的“內置傳感器”,用于鋰電池內部監測。它利用鋰電池本身的材料,解決了傳統傳感器在電池內部環境中的穩定性問題,具有超長待機、精準捕捉壓力變化和智能補償環境干擾三大優勢,可應用于快充安全預警、全周期健康監測等場景,未來有望讓電池更安全、能源更智能,推動鋰電池從“被動使用”走向“主動感知”。
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新型應用場景對動力電池要求的提升,鋰電池技術快速迭代。畢克化學針對隔膜、PVDF、導電碳材料、硅負極材料、集流體及固態電解質等開發專用潤濕分散劑,助力電池技術升級。其BYK-ET系列助劑產品涵蓋隔膜涂敷漿料、電極及導電漿料制備等關鍵環節。公司還開發新一代產品,提升分散效果和材料適用性,為新能源領域提供高附加值解決方案,推動行業技術進步。
攀枝花擁有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資源,但這類高鈦型釩鈦磁鐵礦在傳統冶煉過程中面臨諸多難題。由于資源特性,高鈦型燒結礦存在轉鼓強度低、返礦量大、工序能耗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高爐技術經濟指標的提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潘挺睿教授、常煜研究員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一體式離電傳感技術,用于鋰離子電池原位膨脹力監測。該技術利用電池自身電解液和材料構建傳感界面,無需額外封裝,可實現高精度壓力監測,解決傳統傳感器尺寸大、力學性能脆弱及在腐蝕性環境中穩定性不足的問題。實驗表明,該技術可穩定工作超1個月,捕捉鋰枝晶沉積及SEI膜生長導致的壓力變化,為智能電池設計開辟新路徑,尤其適用于車載電池管理系統。
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馬越教授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集流體界面層開發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針對少鋰金屬電池(LLMB)模型,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梯度親鋰、離子補償的層疊界面設計方案。
西安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開發出創新性鎳鎢中間合金制備工藝,通過優化粉末冶金流程,顯著提升合金性能并降低生產成本,為高溫合金領域提供新選擇。
2025年4月,南瑞繼保牽頭編制《新能源制氫一體化控制技術導則》初稿討論會,并參與中國電建集團“核心技術攻關”項目,聚焦電氫耦合系統調控關鍵技術。南瑞繼保依托多領域專業優勢,構建新能源制氫控制技術體系,提出以構網技術和電氫協同控制為核心的解決方案,涵蓋多學科融合、暫態穩定、陣列協同和穩態優化技術。公司實施多個行業示范工程,積累豐富經驗,助力新能源制氫邁向高質量發展,為國家綠色低碳轉型注入強勁動能。
德興銅礦的廢石光電分選項目現場,一幅充滿科技感的畫面正徐徐展開。不同規格的廢石通過皮帶輸送系統,源源不斷地被送入光電分選選銅系統。伴隨著“噗噗”的氣流聲,高壓氣閥如同精準的彈弓,將含銅礦石準確地吹送到精礦堆,從而實現了含銅礦石與廢石的精準分離。
今年一季度,西部礦業湘和有色傳來捷報,通過自產氧化鋅成功替代鋅焙砂,替代量累計達4836噸,實現了100%的替代率。這一成果不僅使浸出工序與中和除鐵工序穩定運行,更保障了鉛、鋅冶煉單位含鋅物料的內部循環利用,標志著湘和有色在環保與高效生產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青島鼎信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在儲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其自研鋅鐵液流儲能關鍵技術實現了低成本、本質安全的長時儲能解決方案。該技術具有循環壽命長、安全性高、環境友好等優點,適用于多場景儲能需求。鼎信通訊的儲能產品已在分布式光伏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提升了能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公司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儲能技術創新,并加強與各方合作,助力構建清潔、低碳、高效的能源體系。
鈉離子電池技術憑借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和溫度適應性強等優勢,正加速崛起。2024年,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入選國家能源局十大科技創新成果,展現了其在儲能領域的巨大潛力。該技術不僅在大唐湖北100兆瓦/200兆瓦時儲能電站實現商業化應用,還在“鋰鈉協同”模式下展現出優勢。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的引入進一步推動了鈉離子電池的研發,固態化成為未來發展方向。鈉離子電池的發展將為實現“雙碳”目標、保障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撐。
通威的張一峰博士揭開了其鈣鈦礦疊層電池技術的神秘面紗,宣布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該技術路線下的疊層電池效率已創下歷史新高,小面積疊層電池研發效率達到34.17%,而210半片全尺寸疊層電池效率更是達到了26.62%。 ?
在持續的24次爆破作業優化過程中,項目部成功將炸藥單耗從最初的0.45公斤/噸降低至0.35公斤/噸,實現了技術指標與經濟指標的雙提升。實測數據顯示,整個采場設計深孔孔深達19087.3米,計劃崩礦量133731.2噸,且爆破質量良好,礦石的貧化率和損失率均優于預期。
“汽車輕量化用高強韌抗疲勞鋁合金制備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不僅技術難度高、創新性強,更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成功注冊了兩個自主合金牌號(6D10和356Y.1)。其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于全鋁車身框架結構、底盤車架、前后縱梁等汽車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生產中。
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團隊提出液態儲氫新方案,利用原子團簇促進甲酸儲氫,研發出高穩定、高轉化率設備,與企業合作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近日,蘭石裝備自主研發的90MPa離子液氫氣壓縮機設計工作圓滿完成,填補了國內超高壓離子液增壓技術的空白。作為蘭石集團氫能戰略的重要一環,該壓縮機是加氫站的核心設備,對氫能產業鏈降本增效意義重大。項目團隊依托公司高壓裝備技術積淀,聯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專家組,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將離子液壓縮技術從45MPa提升至90MPa,解決了我國在該領域長期依賴進口的痛點,為氫能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工藝方面,技術團隊通過雙路徑創新實現了工藝的重大躍遷。他們聯合上游企業優化了鈦粉制備工藝,采用氫破法結合氫化脫氫破碎預處理技術,在降低能耗的同時,將粉末收得率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
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對外公布了《2024年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優秀典型案例》名單,其中,上海氫楓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氫楓能源”)憑借其自主研發的“大容量高密度鎂基固態凈化儲運氫技術”脫穎而出,成功入選未來能源領域的“標志性產品”名單。
長沙礦山院科研團隊針對黃沙坪多金屬礦礦物表面藥劑殘留、硫化鈉吸附抑制等核心問題,創造性構建了“三步療法”技術體系。第一步,通過物理濃縮技術降低礦物表面殘留的藥劑含量;第二步,利用酸洗技術精準消除硫化鈉在鉍礦物表面的吸附;第三步,運用高效浮選藥劑實現鉍礦物的靶向富集。
歐姆龍器件與模塊解決方案事業在電子元器件領域深耕多年,憑借深厚技術積淀,融合數智化與低碳化創新,構建了從基礎元器件到系統級解決方案的完整技術矩陣。其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綠色能源、工廠自動化、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助力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性能提升,推動“光儲充”一體化發展,賦能智能制造與智慧生活。歐姆龍展示了高性能繼電器等新品,以技術實力推動綠色低碳新生態發展,擘畫綠色智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