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脫色釜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高效反應的脫色釜攪拌結構。
背景技術:
2.目前市場上的活性炭脫色罐品種繁多,但是往往是將料液與活性炭分別加入脫色罐內通過攪拌裝置攪拌來將脫色劑與料液混合,目前脫色釜攪拌設置僅通過攪拌槳轉動進行混合,可能會使混合均勻性不高,脫色效率低;且僅通過攪拌進行混合反應,容易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本領域工作人員提出了一種高效反應的脫色釜攪拌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3.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效反應的脫色釜攪拌結構,解決了僅通過攪拌槳轉動進行混合,可能會使混合均勻性不高,脫色效率低;且僅通過攪拌進行混合反應,容易降低工作效率的問題。
4.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高效反應的脫色釜攪拌結構,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頂部安裝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動力驅動端連接有主動齒輪,所述固定座的頂部中心處轉動連接有連接柱,所述連接柱的頂部連接有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的頂部設置有旋轉座,所述旋轉座的頂部設置有釜體,所述釜體的內部設置有腔室,所述釜體的頂部設置有蓋體;
5.所述蓋體的頂部分別設置有加熱箱、抽風機和支撐架,所述加熱箱的內部設置有若干組等距離的加熱管,所述抽風機的出風端連接有出風管,所述出風管的出風端轉動連接有連接軸,所述連接軸的內部設置有若干組等距離的攪拌槳,所述攪拌槳的內部開設有凹槽,所述釜體的內部分別設置有進水管和帶有控制閥的出水管。
6.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固定座的頂部開設有連接槽,所述旋轉座轉動連接在連接槽的內部,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的齒牙處相嚙合。
7.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支撐架的內部設置有第二電機,所述固定座的頂部分別連接有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電機的動力驅動端連接在第一齒輪的內部,所述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的齒牙處相嚙合。
8.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加熱箱的內部一側開設有進氣孔,所述抽風機的進風端連接有進風管,所述進風管的一端連接在加熱箱的內部。
9.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連接軸和第二齒輪相連接,所述連接軸的內部為中空結構,所述連接軸和攪拌槳位于釜體的內部。
10.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連接軸的底部設置有出氣口,所述出氣口位于腔室的內部,所述腔室的內部連接有通風管。
11.有益效
聲明:
“高效反應的脫色釜攪拌結構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