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礦山修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廢棄平硐封堵結構。
背景技術:
2.礦山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礦洞,平硐即為礦洞的一種形式,在運營的過程中,礦洞會定期的進行排水,不會產生涌水的現象,但礦洞在廢棄后,因無人進行管理,礦洞內的地下水會不斷上漲,可能會出現平硐涌水的現象;平硐涌水一般呈酸性,且呈不同顏色,另外,根據礦山種類的不同,有些平硐涌水還含有重金屬,隨意涌出易造成環境污染。同時,廢棄平硐不封堵易造成人員的誤入,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3.常見的平硐封堵技術有平峒填塞法、蝙蝠門封堵、鋼繩網封堵、混凝土塊砌墻法、原巖巖塊砌堆法、聚氨酯泡沫封閉法等,但大多數為臨時封堵技術或者無法阻隔平硐內污染涌水,無法徹底解決環境隱患和安全隱患。
4.專利號110748379a的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礦井封堵方法及其結構,專利號112282844a的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廢棄礦井酸性廢水污染阻隔方法,上述2項實用新型雖然能較好的對廢棄礦井進行封堵,但均存在防滲效果差、穩定性低等問題。
5.鑒于目前廢棄平硐封堵結構的種種問題,開發一種防滲效果好、安全穩定性高且經濟適用、方便施工的廢棄平硐封堵結構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環境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提供了一種廢棄平硐封堵結構,可以阻隔平硐內污染涌水,避免人員誤入,解決了環境隱患和安全隱患,且防滲效果好、穩定性高,至少可以解決現有技術的部分缺陷。
7.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8.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廢棄平硐封堵結構,包括位于平硐內的兩段混凝土封堵墻,兩所述混凝土封堵墻間設有防滲層,所述平硐內還設有導氣管和導水管,所述導氣管和導水管貫通兩段混凝土封堵墻和中間的防滲層。
9.作為優選,所述防滲層包括土工膜和土工布,所述土工膜靠近混凝土封堵墻的兩側均設有一土工布。
10.作為優選,所述混凝土封堵墻內設置若干錨桿。
11.作為優選,所述平硐的洞頂、洞底及洞側壁方向均設有錨入混凝土封堵墻的錨桿。
12.作為優選,所述混凝土封堵墻內設置若干鋼筋網片,各所述鋼筋網片沿平硐的長度方向間隔分布。
13.作為優選,所述平硐的洞側壁、洞底方向均設有錨固齒槽,所述鋼筋網片伸入所述錨固齒槽錨固。
14.作為優選,所述導氣管靠近平硐的洞頂設置,所述導水管靠近平硐的洞底設置。
15.作為優選,所
聲明:
“廢棄平硐封堵結構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