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礦山開采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礦山開拓運輸系統。
背景技術:
卸載硐室是設置在主溜井、分支溜井或礦倉上部,用于卸載礦、廢石的硐室。對于卸礦硐室的布置型式現有技術主要有以下兩種:
其一、在臥式環形車場布置卸載硐室。卸載硐室布置在臥式環形車場的卸載線上。井下采出的礦物通過鏟運機運至采區溜井,采區溜井內的礦物溜至有軌運輸水平并裝入礦車,電機車牽引礦車經穿脈運輸巷道、沿脈運輸巷道、聯絡道、卸載線至卸載硐室。
其二、在立式環形車場布置卸載硐室。卸載硐室布置在立式環形車場的卸載線上。井下采出的礦物通過鏟運機運至采區溜井,采區溜井內的礦物溜至有軌運輸水平并裝入礦車,電機車牽引礦車經穿脈運輸巷道、沿脈運輸巷道、聯絡道、卸載線至卸載硐室。
發明人在研究中發現,現有的礦山運輸系統中臥式環形車場布置卸載硐室和立式環形車場布置卸載硐室均存在如下缺點:
電機車需通過聯絡道方可運行至卸載線上的卸載硐室,造成井下礦物運距較長,且彎道較多,降低了電機車的運行速度和運輸效率,增加了礦山運行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提供一種礦山開拓運輸系統,以改善上述的電機車運輸礦物至卸載硐室時路程遠、彎道多、運輸速度慢和效率低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具體是這樣的: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礦山開拓運輸系統,包括:
在第一方向上間隔排布的兩根沿脈運輸巷道,所述兩根沿脈運輸巷道位于礦體的厚度方向的兩側,每根所述沿脈運輸巷道沿與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夾角的第二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間隔排布的多根穿脈運輸巷道,每根所述穿脈運輸巷道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每根所述穿脈運輸巷道均在所述礦體的厚度方向上貫穿所述礦體;每根所述穿脈運輸巷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兩根沿脈運輸巷道連通;
以及卸載硐室,所述卸載硐室設于所述兩根沿脈運輸巷道中位于所述礦體外側的所述沿脈運輸巷道上。
可選的,所述礦山開拓運輸系統還包括電機車,所述電機車行走于所述沿脈運輸巷道以及所述穿脈運輸巷道,用于將礦物輸送至卸載硐室。
可選的,所述礦山開拓運輸系統還包括主溜井和破碎硐室,所述主溜井的兩端設有所述卸載硐室,且所述破碎硐室設于所述主溜井的底部,用于收納所述卸載硐室的礦物并進行破碎。
可選的,所述礦山開拓運輸系統還包括礦倉和輸送機構,所述礦倉用于收納被破碎的所述礦物,并通過所述輸送機構將破碎的礦物運輸至地表。
可選的,所述礦
聲明:
“礦山開拓運輸系統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