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設背景; 2.建設目標; 3.整體設計方案; 4.重點建設內容; 5.亮點與價值;
1.平臺介紹;2.研究背景及意義;3.試驗研究與分析;4.結論
1.LPBF 顆粒增強(TiC、WC和SiC)增強鐵基復合材料的工作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主要圍繞微觀結構和機械性能變化。 2.除了增強相含量和尺寸以外,LPBF復合材料自身缺陷(孔隙和裂紋)同樣影響材料的性能。 3.已經成功利用球形WC/W2C生產出高強LPBF復合材料,并測試了摩擦磨損、壓縮強度、壓縮率、腐蝕性能。 4.奧氏體相、析出相、增強顆粒的協同作用提升了LPBF 420 + WC/W2C MMCs的各方面性能。
裴文利,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 博士生導師,九三學社社員,日本國立秋田大學客座教授,遼寧省應用磁學會副秘書長,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reviewer panel member。長期從事高性能磁性材料和低維納米材料的研究。已發表 SCI 收錄 120多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 29 項。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4 項、參與 5 項,主持國家重點專項子課題和云南省重大項目子課題各 1 項、吉林省重大科技項目 1 項,教育部課題 2 項。
如何能讓碳化硅超細微粉的沉降速度加快;如何讓硅微粉的PH值控制在所需區間而不會有大的波動。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2. 自支撐結構設計研究進展; 3. 未來的發展方向; 4. 團隊相關研究;
孟憲明,教授級高工,主攻先進工藝與材料方向,集團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集團首席專家。全國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項目評審專家、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車身副秘書長。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重點專項、國際合作等課題 10 余項,牽頭獲省部一等獎 4 項,二等獎 10 項,出版專著 4 部,SCI 論文 36 篇,“十三五”中國機械工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稱號。
本研究以四種不同Fe含量的廢料AA6063鋁合金型材剪切制成的回收碎塊為原料,采用熱機械固結工藝制成高致密度的合金棒材樣品,研究了擠壓比對T6熱處理前后棒材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得到以下結論: (1) 在擠壓態下,隨著擠壓比由9:1提高至25:1,動態再結晶程度增加,同時碎塊界面對晶粒生長起阻擋作用,微觀組織由細小的再結晶等軸晶粒組成,同時觀察到高Fe含量(0.54 wt.%)區域的再結晶晶粒明顯比低Fe含量(0.14 wt.%)區域的晶粒更加細小,這是由于在這些區域具有明顯更高數量密度的富Fe相顆粒,可以更有效地釘扎再結晶晶粒的晶界
羅銳,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2023 級博士,博士期間主要從事高性能碳氣凝膠復合材料制備及性能研究。
碳粉和碳化硅微粉分離技術共同研發,加快碳化硅微粉的沉降速度尤其是200#的產品。
一、研究背景; 二、顆粒-氣泡脫附過程研究; 三、靜水環境 DEM模擬; 四、湍流環境 CFD-DEM模擬
梁昱巍,石河子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工學博士。主要從事無機納米復合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在能源催化領域的應用研究,包括光催化分解水析氫、苯甲醛的氧化和 5- 羥甲基糠醛光催化轉化等工作。在《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以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雜志發表文章。
1、缺乏先進的脫硫脫氮技術; 2、石墨增碳劑研發方面缺乏國內最前沿的第一手資料。
“效率是工業革命以來所有企業永恒的主題,也是美的最大的優勢和盈利最根本的法寶。美的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必須在效率提升上下苦工,進一步挖掘和強化效率優勢,同時用全價值鏈的整體優化升級替代局部最優的陷阱,實現全價值鏈的運營提效?!?
李建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研究員。2016 年博士畢業于南開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銅鋅錫硫、銅銦鎵硒等新型硫族化合物半導體光伏材料與器件,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 Nature Energy, Advanced Materials, 等 SCI 學術論文 20 余篇,論文總 引用 2200 余次,H 因子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