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鋰電時代的選擇—鉀離子電池和鋰硫電池; 2. 研究工作; 2.1 基于多級結構碳酸氧鉍的鉀電負極; 2.2 基于碳酸氧鉍晶面構造調控的鉀電負極; 2.3 基于雙金屬鉍基材料--鐵酸鉍用于鉀電負極; 2.4. 基于3-噻吩三氟硼酸鉀(KPTB)的鋰硫電池雙邊電極保護; 3. 總結;
轉讓螺旋分級機設備,6W處理了。
MOF/FeOOH異質結構的構建可自發形成從FeOOH向MOF的電子傳輸通道,增強了Fe基芬頓催化劑的還原性能。
解決液體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易出現熱失控、著火等安全隱患,獲得高離子電導率、寬電壓窗口、高力學性能和優良界面穩定性的固體電解質,實現自身技術提升,達到行業先進水準。進一步商業化,引入先進的高精度測試表征手段和表征方法,同時結合中興派能自主的材料研發技術、電化學工作站等,促進了先進的原位表征技術運用,對本市相關上下游產業,特別是固態電池領域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
量子點是一種重要的低維半導體材料,通過對這種納米半導體材料施加一定的電場或光壓,它們便會發出特定頻率的光,因而通過調節尺寸就可以控制其發出的光的顏色。 常見的量子點由IV、II-VI,IV-VI或III-V元素組成。例如:硅、碳、硫、鍺、硫化鎘、硒化鎘、碲化鎘、硒化鋅、硫化鉛等量子點。
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光能轉換材料與器件研究工作。在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半導體光催化與光電催化、電驅動合成等方向發表 SCI 收錄論文 260 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41 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獎勵 3 項。
1.研究背景及意義;2.基礎研究;3.產業化驗證;4.團隊介紹;
1. 界面應變最小化驅動溶質偏聚耦合晶格間的相互作用導致[112 ?0], (0001)G1/(101 ?1)G2傾轉晶界中的三角形-四邊形(101 ?1)晶格轉變為具有六角形-三角形的Kagome晶格,并確定了界面Kagome相形成的溫度與壓力區間。 2. 界面應變最小化驅動溶質偏聚耦合晶格間的相互作用可使得~90° [112 ?0]雙晶HCP-Mg晶格經過簡單的原子短程跳躍(shuffle)轉變為[001]取向的FCC-Mg3Nd和FCC-Mg13Nd3相,而在Mg3Nd和Mg13Nd3相界面應變的驅動下,Nd原子的擴散結合原子shuffle可使{11 ?00}HCP原子層向{110}FCC原子層轉變,完成FCC-Mg3Nd和FCC-Mg13Nd3相
吳純,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東北大學材料學專業,現工作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鄂爾多斯研究院,主要從事磁/電功能材料設計與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博士后科學基金等省部級項目 4 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 SCI 收錄論文17 篇,申請授權專利 9 項。
等溫回流時,微焊點兩側IMC呈對稱性生長,IMC生長受晶界擴散控制;TG下回流時,微焊點兩端IMC呈非對稱性生長,冷端界面IMC生長迅速,生長受反應控制,熱端IMC生長受到抑制且保持薄層狀; Cu/Sn-5.0Ag/Cu在溫度梯度下回流時,Ag原子向冷端遷移,并析出片狀Ag3Sn,隨著回流時間延長,部分Ag3Sn會溶解,Ag原子固溶于Cu6Sn5中; Ag在全IMC焊點中:①Ag3Sn,②Ag固溶于Cu6Sn5 IMC中;
?楊和玉,公司礦山安全生產相關事宜,公司生產技術管理、生產組織協調、生產指標跟蹤考核、產品質量驗收以及現場管理等工作。根據公司生產實際情況提出和參與及監督落實各項技術創新、技術改造項目,大大提高了公司經濟效益、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自1998年從事安全生產工作以來,致力于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水平,負責富家礦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1.在優化參數為1200 rpm-1600 mm/min-0.9 mm時,獲得最大的拉伸剪切力(TSF)為2.85 kN;2.偶聯劑的濃度為3.5 wt%時,處理后的鋁合金/樹脂材料接頭的TSF達到6.85 kN(~ 30.36 MPa ),增長了140%。斷裂主要發生在樹脂側;3.偶聯劑層起到“橋梁”作用來實現鋁合金與樹脂材料的化學鍵合。Si-O-Mg和Si-O-Al促進了偶聯劑層與鋁合金的連接,偶聯劑中的氨基(-NH2)與樹脂中C=O反應生成共價鍵C=(O)-N,實現原子級連接。
?阮桂林,?自2013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在中國有色集團(廣西)平桂飛碟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方晟礦業有限公司、云南羅平鋅電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一直從事選礦工作,工作能力得到廣泛的認可。先后擔任選礦廠選礦技術員、選礦廠車間主任,現任選礦廠副廠長。七年里,我努力鉆研選礦技術知識,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創新技術、工藝、設備、管理,將選礦廠生產和管理工作推向新臺階,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生產管理得到創新發展。
1.發展了一種簡單的有機前驅體分解法原位可控合成鈣鈦礦 量子點及其異質結構,實現了室溫下對不同氣體的檢測。2.通過修飾ZnO實現了對庚醛、甲醇的室溫高選擇性檢測, 機器學習則有助于消除濕度的干擾。3.修飾Sn有機配體可以實現對H2S的高靈敏度室溫檢測,修 飾改性Fe2O3則可以實現對SO2的室溫檢測。4.僅靠DFT計算和機器學習就可以即可實現某種材料對不同 氣體響應與否的預報或篩選,無需做實驗。
高東坡,冶金化工行業自控高級工程師。金昌市工程建設方案、初步設計評審專家。 教育背景:1990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應用專業,工學學士。2012-2015西安理工大學工程碩士研修班 自動控制專業。
二手130立式礦磨,主機185千瓦,風機200千瓦,變頻電柜,附件齊全。
非原位碳化物界面相對CNTs/Gr增強銅基復合材料的性能調控,易健宏,昆明理工大學,1.研究背景;2.碳納米管/銅基復合材料;3.石墨烯/銅基復合材料;4.展望。
?李劍鋒,現任環境與資源學院副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從事科研工作7年多,兼任山西省黃河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委員,入選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結構仍存在爭議,明確正極材料的結構對于理解正極材料的失效機制和進一步提高正極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便于對富鋰正極進行理論計算研究; 單個改性手段對正極改性具有局限性,是否可以采用多個改性方法進行集成改性; 富鋰正極電壓區間為2.0-4.8 V,除自身結構的限制外,電解液、隔膜等配套設施也需要完善; 組裝全電池,在全電池中研究富鋰正極材料的性能。
殷福星歷任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主席研究員,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F任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教授,金屬結構材料設計與加工領域專家;中組部“千人項目”特聘專家;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組織控制和性能評價,以及金屬功能材料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微細尾礦固液分離界面化學基礎研究,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李宏亮,1 水的多電子體系理論及相關界面體系的建立;2 界面-量子理論的進步及相關的處理過程發明;3 固廢資源化的合理化評估理論與工業化;4 以多分子體系及多電子體系為基礎的多學科交叉深度求知與靈感創新。
喬及森,工學博士,蘭州理工大學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焊接工程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分委會委員。長期從事焊接結構生產與設計,焊接自動化方向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求購廣東東莞二手69礦山設備1臺,成色7成新,求購價格電議或面議。
高德英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鞠煥鑫,鋰離子電池中的表界面研究,1.背景簡介;2.電池表界面研究中的挑戰;3.表界面研究工作匯報;4.表面分析技術與展望;
王星明,有研資源環境技術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稀土新材料專項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材料設計、核用功能材料、結構/功能陶瓷的研究,承擔國家863課題、中俄國際合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課題10余項,為光電子、航空航天、大飛機以及先進反應堆研發了系列材料,保障了我國相關行業的自主化發展。發表文章3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獲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昆明理工大學,高超,富鋰錳基前驅體材料界面調控及產業化應用研究,公司由昆明理工大學孵化,具有天然的產學研結合機制及合作優勢,學校成熟的科研成果優先由公司實現轉化;與學校共建研發平臺,形成有機融合的研發團隊,共享科研和人才資源,不斷獲取新知識、新技術和人才補充,為公司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技術儲備;每年在公司從事畢業論文課題的博士后、博士、碩士等研究生有20多人。
姚長江,博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光電化學、能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