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軍,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18年入選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廣東省生態環境青年科技獎優秀獎獲得者。2014年博士畢業于中山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目前任廣州大學固廢資源化與環境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廣州市環境污染控制與同位素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環境工程系副主任。曾擔任第22批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土壤與固廢管理處副處長、青海民族大學科研管理處副處長。
黑大千博士,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專項青年科學家項目首席科學家,朱良漪分析儀器青年創新獎獲得者,科技部“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擔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核學會輻照效應分會、國家核儀器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
“2024全國碳材料科技創新大會”擬定于2024年4月27-29日,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由中冶有色技術平臺、中冶有色技術網、中國有色金屬智庫牽頭,聯合中南大學、鄭州大學、中鋁鄭州有色金屬研究院有限公司、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華林建設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主辦。
潘德安,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中華環保聯合會杰出青年、第五屆“北京最美江西人”,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項目和江西省高層次人才“千人項目”創新領軍人才,現為北京工業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工業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廢電子信息材料復雜組元戰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研究工作。
馬麗萍,博士,教授,博士生/碩士生 導師。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博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訪問學者,英國諾丁漢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昆明理工大學固體廢物處置及資源化創新團隊及磷煤化工固廢資源化利用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云南省再生資源產業協會專家委員。主持、參加了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云南省自然基金、云南省教育基金、企業聯合開發等20多個科研、技術攻關、技術服務項目,涉及精細化工、化學工程以及環境工程領域,發表論文100余篇,EI、SCI收錄40余篇,發明專利70余項,授權50余項。
劉志啟,博士,教授,博導,主要從事資源綜合利用及材料化學的基礎及應用研究。 2005年獲四川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學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第二專業,2011年獲中國科學院大學無機化學博士學位,在讀博士期間獲得中國科學院大學“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獎、三好學生及三好學生標兵等稱號,2015年完成博士后研究。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先后在德國萊布尼茨聚合物研究所(Leibniz-Institut für Polymerforschung Dresden e. V.)和西班牙高等材料研究院(IMDEA Materials Institute)工作和學習多年。
王志,博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東北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戰略金屬資源綠色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總工,資源環境綠色過程工程研究部副主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固廢資源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硅酸鹽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張俊豐,教授,工學博士,湘潭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 ,分管學院本科教學、科研工作、實驗室建設。中國有色金屬協會再生金屬分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南省鉛鋰電池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化學化工學會化工環保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省大氣污染控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師,注冊環保工程師。
?核工業北京化工治金研究院,中核集團科技帶頭人,中國鈾業有限公司環境治理專業總師,中核礦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輻射防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期從事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核設施退役與放射性廢物治理、資源回收利用的研究與設計。
太原科技大學磁性材料與現代新技術產業研究院負責人,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入選者,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后兼任中國稀土學會永磁材料分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功能材料分會常務理事, 中國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分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應用磁學分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會納米材料與器件分會委員,中國體視學會理事, 中國體視學會金相及顯微分析分會副理事長。
高志勇,中南大學,?現任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湖南省關鍵金屬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戰略含鈣礦物清潔高效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復雜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科學與技術國家創新引智基地常務副主任。分別于2007年和2013年獲中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礦物浮選界面化學、磨礦介質技術優化、高效浮選藥劑的設計與合成、礦山三廢治理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
朱陽戈現任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選礦研究設計所副所長、中國-南非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加“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縱向項目10余項,作為負責人完成企業委托課題4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授權發明專利10項,組織全國性學術會議4次,多次參與制定國家資源領域科技發展規劃。
文書明,昆明理工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方向的研究?,F任有色金屬資源清潔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部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委員等。1984年,在昆明工學院采選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和1994年,在昆明理工大學礦物加工工程系獲工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7-至今年,在昆明理工大學工作,曾擔任資源開發工程系副主任、國土資源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發展規劃處處長、礦業工程學科帶頭人、第七屆國務院學位辦礦業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等。
劉殿文,昆明理工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講教師,校研究生百門核心課程首席教授,云南錫業集團公司特聘教授。曾任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國土資源工程學院黨委委員、副書記,院長助理和礦物加工系副主任等職。還兼任:國家科技獎評審專家、國家科技人才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國家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基金評審專家、國家協同創新計劃評審專家、教育部科技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國土資源領域專家、云南省科技廳科技項目評審專家和廣東-廣西-云南基金項目評審專家等。
梁志敏,河北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河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美國肯塔基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分會計算機輔助焊接工程專委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分會機器人與自動化專委會委員,河北省焊接學會理事,河北省增材制造學會理事。主要從事智能化焊接、先進連接技術、電脈沖處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李建輝,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主要從事金屬材料的相變理論與工藝方面的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主持或主研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北省重點研發計劃、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等各類課題20余項。在Materials & Desig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0余篇,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10余件,參編《熱處理手冊》等專著。
“2023核材料學術交流會”定于2023年12月1-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由中冶有色技術平臺、中冶有色技術網、中國有色金屬智庫牽頭,聯合相關單位共同主辦,中國有色金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北方中冶(北京)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承辦。盛會將與“2023戰略資源與新能源科技創新發展大會”同期召開。
龍偉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中華杰出工程師獎、國家“萬人項目”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主持完成國家和?。ú浚┘?0多項重大縱向科研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6項、?。ú浚┘壧氐泉労鸵坏泉?項;起草國家標準1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50余件件、國際專利40余件;編著出版著作18本,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
中南大學重金屬冶金與先進材料研究所教工黨支部書記,中南大學資源循環研究院副院長。兼任湖南省先進有色金屬與新能源材料中試平臺主任、失效動力電池資源循環利用全國循環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新能源材料發展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儲能電池材料的設計與開發、失效動力電池清潔回收與循環利用、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等。
主要研究領域:鋰資源分離提取技術及新型鋰材料制備、退役動力電池綠色再生利用、鹽湖和鋰礦資源綜合利用。 2019-11~現在,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正高級工程師。 2017-10~2019-11,天齊鋰業資源循環技術研發(江蘇)有限公司, 法人&總經理。 2015-05~2017-09,天齊鋰業(江蘇)有限公司, 研發中心主任。 2007-09~2011-08,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云南省興滇人才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鋰離子電池及材料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云南省先進電池材料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工作者委員會委員,中國有色金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是鋰電池材料制備及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再利用。
長期致力有色冶金復雜原料處理和功能粉體材料制備與加工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崇左市科技計劃”、“湖南省自科基金”、企業橫向課題等8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廣西重大專項”等10余項?,F已申請專利51項,獲得授權專利43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50余篇,SCI、EI檢索近30篇次。獲評?!皟炐惆鄬煛?。指導的研究生獲“國家獎學金”、“趙天叢獎學金”、“魏橋鋁電獎學金”、“豪鵬國際獎學金”等獎勵。指導本科生創新性實驗項目2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