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鋁市場價格回顧;2.電解鋁庫存利潤;3.電解鋁供給分析;4.電解鋁消費分析;5.電解鋁市場展望
(1)CECS標準為團體標準,國家《團體標準管理規定》指出,團體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低于強制性標準,鼓勵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 (2)含選礦藥劑的選礦廢水目前主要采用物化法、吸附法、高級氧化法為主,投資及運行成本相對較高。采用生物法處理后的回用水對選別影響最小,因而可提高精礦的回收率。
在金屬型重力澆鑄條件下制備的鑄態ZL205-Sc合金晶粒尺寸較大,經過時效熱處理后,鑄態合金的晶粒尺寸得到不同程度的細化,當時效溫度為180℃時,合金晶粒細化效果最明顯。
李波,2003年6月從中南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畢業。2012年3月,擔任質檢中心物理室副主任;2013年12月評為高級工程師;2018年10月,擔任質檢中心材料表征室主任;2019年12月評為成績優異高級工程師。一直從事輕金屬領域的檢測工作,在有色金屬分析檢測和方法研究、標準制定、標準樣品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本研究以四種不同Fe含量的廢料AA6063鋁合金型材剪切制成的回收碎塊為原料,采用熱機械固結工藝制成高致密度的合金棒材樣品,研究了擠壓比對T6熱處理前后棒材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得到以下結論: (1) 在擠壓態下,隨著擠壓比由9:1提高至25:1,動態再結晶程度增加,同時碎塊界面對晶粒生長起阻擋作用,微觀組織由細小的再結晶等軸晶粒組成,同時觀察到高Fe含量(0.54 wt.%)區域的再結晶晶粒明顯比低Fe含量(0.14 wt.%)區域的晶粒更加細小,這是由于在這些區域具有明顯更高數量密度的富Fe相顆粒,可以更有效地釘扎再結晶晶粒的晶界
羅銳,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2023 級博士,博士期間主要從事高性能碳氣凝膠復合材料制備及性能研究。
依托于強大的碩博科研團隊,3年前瞻性研發,申報專利30余項,成立6個月內完成天使輪,天使+輪,Pre -A輪和A輪共4輪融資數億元,引進了中科院旗下科源基金、浙商創投、金安智能電車基金等多家投資機構;萬噸量產線已在安徽落地,業已成為鈉電正極材料行業新銳力量。
?仲奇凡,中南大學 教授。從事碳/硅電極材料的工程技術開發與微觀反應機理探究的研究工作。 現主持國家級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6項,主持橫向項目4項。
深冷軋制制備高性能7000系鋁合金,高海濤,中南大學,采用深冷軋制成功制備了90%壓下率仍未出現明顯邊裂的7075鋁合金板材,這可能主要歸因于材料在深冷環境下的高延展性、深冷軋制避免了GP區的提前形成,以及深冷軋制提高了變形均勻性,避免了剪切帶的形成。
王毓華,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64年8月出生于湖北鄂州,1986年7月畢業于中南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89年5月獲選礦工程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至1993年在化學工業部長沙化學礦山設計研究院從事工程設計工作。1996年10月畢業于中南工業大學獲礦物加工工程工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曾任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礦物工程系主任,兼礦物加工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擔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選礦學術委員會委員,2002年獲“湖南省學科帶頭人”稱號,2009-2010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做訪問學者。
在電動汽車產業化起步階段,基本是以電池、電機等動力系統的替代為核心技術發展起來的,車室空調、車窗除霧、動力部件溫控等輔助系統是在傳統燃油汽車熱管理技術基礎上逐步改進而來的。燃油汽車冬季制熱時直接利用發動機余熱對乘員艙進行供熱,不需要額外的熱源,而純電動車的電機余熱無法滿足冬季制熱的需求,因此冬季制熱是純電動汽車需要解決的問題。
趙歡,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2019年博士畢業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鋼鐵研究所。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馬普鋼鐵所從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金屬材料微觀組織結構與性能關系,相關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Nature, Physical Review Letter,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主持基金委海外優青項目一項。獲德國材料學會馬辛紀念獎 ,Acta 優秀論文獎等多個國際科研獎項。
上海金廈實業有限公司,產品有,鋁陽極氧化、鋁硬質氧化、著各種顏色,雙色氧化,采用進口原料、永不褪色、鋁化學氧化、酪酸鹽處理、鋅合金壓鑄件鈍化工藝等,專業提供金屬表面噴砂,拉絲拋光拋丸等。
隨著新能源汽車、光伏、軌道交通、智能電網、航空航天工業的快速發展,對銅板帶的綜合性能要求較高,不僅需要具有高強度、高導電、高導熱性,還需要具備優良的沖壓、彎曲、拉深等成型性能。目前,通過控制晶粒尺寸、位錯密度和納米析出相,銅合金可以獲得更高的強度、更高的導電系數和導熱系數。然而,銅板帶成形性優化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直接影響了成品率。很多加工件缺陷與板材平面各向異性有關,而織構是產生平面各向異性的主要原因。
張嘉藝,中共黨員,博士,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在江西理工大學任職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新材料制備理論與技術、稀土元素在輕合金中的應用、車輛材料輕量化和高強化、增材制造、半固態合金成型理論及技術等?,F已發表SCI論文20余篇,其中7篇收錄中科院1區,獲得3項發明專利授權,均為第一發明人。建立省級和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各一項,并成功主持江西省國際合作項目和校企合作項目,共6項,指導學生發表論文十余篇。
目前鋁基板表面附著性不足,在高溫工作和清洗中,容易出現融化脫落變色的情況,影響產品良率。需要多孔氧化鋁的表面形貌改進技術、擴孔可控的工藝參數及孔可控填充產生穩定結構色的關鍵工藝參數。
金屬基復合材料比強度高、比剛度高、耐熱性優良,可廣泛應用于裝備制造領域,具有極高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陶瓷顆粒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具有高強硬度和良好的耐熱性能等優點,但同時其塑韌性較差。高熵合金增強顆粒具有金屬特性,可以與金屬基體形成擴散型界面,且增強顆粒本身具有變形協調能力,有望獲得具有良好強韌性的顆粒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
岳永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項目特聘教授。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支持、北京市科技一等獎、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IFAM優秀青年科學家等榮譽。 研究方向為新型輕質高強韌復合材料的結構設計及強韌化機制的原位電子顯微學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 Mater.、JACS、Nat. Commun.、Matter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0余篇,授權中國專利40余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區域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優秀青年基金等項目。
450℃高溫除塵對提鋰及回收的節能減排意義,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宋春林,可以直接應用于高達500℃的熱源氣除塵,余熱熱風回收效率高,所得熱風溫度可以大于350℃,節能效果提高50%。清灰效果好、凈化效率高、處理風量大。
劉彬,教授,現任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長,高溫結構材料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粉末冶金新材料與新技術研究。主持國家工信部揭榜掛帥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LG專項基礎研究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0余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獲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教學獎特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十大科技進展等獎勵。
江蘇理工學院,謝利無取向電工鋼{100}織構相變柱狀晶的長大及應變行為研究,{100}取向柱狀晶鐵素體核心在表面形成的動力學基礎:應變能各向異性; {100}取向柱狀晶鐵素體核心沿ND長大的驅動力:溫度梯度引起的定向相變; 冷軋形變應變具有遺傳性,并且能夠驅動相鄰晶粒之間相互“吞并”,引起相變柱狀晶的異常長大。
王同敏,工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導。 獲國家杰青、CJ學者、中組部WR、科技部領軍人才,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負責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遼寧省先進集體負責人?,F任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特邀常務理事兼任凝固科學與技術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分會副理事長,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評估委員會委員,遼寧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等。
研究解決金屬硅低溫冶煉技術,解決金屬硅容易被氧化的問題,并對硅材料中的雜質進行處理。
河北科技大學,馬靜,陰極電位對B+f 雙相x80管線鋼沿海土壤腐蝕的影響,適當的陰極電位可以保護B+F X80管線鋼免受海岸土壤溶液腐蝕。 最佳陰極保護電位約為-900mV vs. SCE??捎行Ы档凸芫€鋼的陽極溶解。SSRT的強度和延性指標均高于無外加電位時,斷口表現出多韌窩的延性斷裂特征。 較負的外加電位(-1150mV)下,氫原子聚集在晶界處,氫致裂紋在鐵素體區形成圓形或橢圓形凹坑,SCC最為敏感。
報告人目前博士就讀于蘇州大學,師從張海教授,主要從事新型高綜合性能鋁合金的開發及應用,重點進行鑄造鋁合金強韌及服役性能機理研究。目前在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Materials Reaserch and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篇。
上海材料研究所現有一臺2017年株洲瑞德爾制造的300公斤6MPa壓力燒結爐,原值153.85萬元(不含稅)。
沙坪礦13103綜放工作面覆巖運動規律及放煤參數研究,李天航,遼寧工程技術大學,(1)理論確定工作面初次來壓步距為37.38m,周期來壓步距為14.58m;數值模擬確定應力集中系數約為1.9,采動應力集中區位于回采面前方約20m范圍;工作面直接頂初次破斷距為20m;工作面上覆巖層垮落帶高度約為92m,裂隙帶發育至地表。(2)結合工作面實際探頂煤數據,建立了頂板厚度變化的迭代預測模型,可對頂煤厚度變化進行區域預測,可為放煤時間的優化提供參考,進而提高頂煤回收率。 (3)根據理論分析結果,工作面應采取一采一放工藝、放煤步距調整為80
夏鴻博,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智能焊接裝備與制造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激光焊接方向的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34篇,1區Top期刊18篇,影響因子大于6.0的23篇,1篇入選ESI熱點論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出版學術專著《異種金屬激光焊接》1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安徽省揭榜掛帥、中國博士后面上基金等縱向項目5項,新疆油建等企業橫向2項,總經費800余萬。兼任機械工程協會焊接分會青年委員、Materials期刊客座編輯等職。
回收:網帶爐,真空爐,臺車爐,井式氣體滲碳爐,回火爐,箱式爐,高頻爐,中頻透熱設備,淬火機床,工業電烤箱等各種國標和非標的熱處理設備
重慶康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何成垚,高效銅捕收劑Flotilla S-5100在浮選中的應用,捕收能力強,用量低 1/2-2/3;對銅的選擇性好,適于多金屬礦優先浮選時銅的浮選,能夠提高精礦品位和回收率;在低pH條件下,銅礦浮游性能提升,銅礦回收率顯著增大;與黃藥等常規浮選藥劑具有良好的藥劑協同作用,可在低劑量條件下提高精礦的回收率;對伴生的貴金屬元素有良好的回收作用,可用于富集銅礦中金、銀等元素,在不變更設備和工藝流程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
入選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青年人才、云南省高層次引進人才,主要從事冶金外場強化、有色金屬冶金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5項,擔任《稀有金屬》中/英文版青年編委。
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朱一民,2022年浮選藥劑的進展,1.銅鉛鋅硫化礦撲收劑是硫化礦浮選劑的研究重點,混合用藥經久不衰。石油磺酸鈉用于硫化礦撲收劑的興起,是我國硫化礦浮選,特別是氧化礦脫硫的發展新方向。2.氧化礦撲收劑復配與改性 ,特別對具體實際礦山選廠藥劑的復配日趨成熟,季銨鹽和丁基黃藥為組合捕收劑浮選鋁土礦為氧化礦浮選藥劑的混合使用開拓了新思維。由于鋰礦浮選的興起,鋰礦浮選撲收劑藥劑的研究發展迅猛,它們的主體成分已有說明。3.大量的小分子有機物和無機鹽作為浮選調整劑在實驗室和選廠廣泛使用
賴衛,江西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學院,講師,畢業于江西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曾在中科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孫曉琦研究院團隊工作。本人以(納濾膜、萃取劑、吸附劑)分離材料制備,稀貴金屬綠色提取為主要研究方向,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一作兩篇)、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一作封面)、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SCI一區top期刊上發表10余篇科研論文,他引超100次。
秋龍儀器27年專業經營實驗室儀器設備,試金設備,選礦設備,破碎制樣設備,實驗室分析檢測設備,實驗臺柜通風等,同時可以提供出口業務,公司業務領域已覆蓋全國及海外市場,歡迎廣大客戶來我司考察指導工作!
包頭市世博稀土萃取裝備有限公司,許濤,CTL-500F型離心萃取機 在萃取分離中的工程化應用,離心萃取成套工藝技術:?依據“863”項目“先進稀土材料制備和應用開發”子課題 “新型離心萃取工藝;技術及設備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中國稀土學會及中國稀土行業協會鑒定成;果---離心萃取工藝技術及裝備
韋悅周2010年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曾任日本東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西大學教授,2021年至今任南華大學特聘教授。從事核燃料循環、錒系元素化學等研究,近年主持國家基金重點類項目、中廣核合作項目、廣西重大科技專項等。發表論文460余篇(SCI論文350余篇,ESI高被引10余篇),授權專利30余項,曾擔任6個SCI國際期刊編委。
寧方強,山東科技大學,690合金/405不銹鋼在含氯水中的縫隙腐蝕電化學行為研究,研制了一種能分別監測縫隙內外樣品電化學信號的測試裝置,該裝置亦可用于研究異種金屬之間的縫隙腐蝕電化學行為。含氯水中少量的S2O32-會協同促進690合金發生縫隙腐蝕,過多的S2O32-會抑制690合金的縫隙腐蝕。690合金/405 SS異種金屬發生縫隙腐蝕時,縫隙外690合金上發生吸氧反應,縫隙內690合金發生析氫反應,二者共同促進縫隙內405 SS發生金屬的陽極溶解。下一步將開展高溫水中的縫隙腐蝕電化學試驗。
主要從事金屬中缺陷熱力學和動力學行為開展理論模擬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訊在Nature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Nuclear Fusion等期刊發表論文28篇。作為項目/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省級項目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