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2.MXene基固體潤滑劑;3.環氧自潤滑涂層;4.摩擦學機制分析;5.多功能一體化;6.總結與展望
1.企業概況;2.智能自動化研發示例;3.致謝
堿液用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氫氧化鈉只作為催化中間體介質循環利用,氫氧化鈣把磷和氟化學反應成為鹽類后,在進行沉淀過濾去除。該工藝無需投資大成本高的廢氣RTO蓄熱燃燒系統。
ICP-OES具有操作簡單快速得到分析結果;可在同一個工作條件下、用同一個溶液同時測定多個元素;測定含量范圍寬,包括中、低含量( 0.000x%~0.x%),測量精度完全達到冶金產品的質量監控要求。ICP-OES在有色金屬行業中應用的相關標準,其中國家標準有56個,行業標準有57個,由此可見,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在有色金屬行業中的重要地位。
制樣技術與掃描電鏡(SEM)的關系密不可分,制樣質量直接影響到掃描電鏡的成像效果和分析準確性。掃描電鏡作為一種高分辨率的表面分析工具,其對樣品的觀察通常需要在高真空條件下進行,以確保電子束與樣品相互作用時不會產生額外的散射和充電現象。由于掃描電鏡的高放大倍數和高分辨率即使是微小的樣品表面污染或變形都可能影響圖像質量和分析結果。因此,制樣技術成為掃描電鏡分析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1.Ti-Al3Ti疊層復合材料應用背景; 2.Ti-Al3Ti復合材料制備工藝; 3.Ti-Al3Ti復合材料抗侵徹性能; 4.TI-Al-X 三元疊層復合材料; 5.研究成果
?專家簡介: 1、學習經歷:1996.9—1998.6在甘肅冶金工業學校學習冶煉專業;2011.3—2013.7在東北大學遠程教育學習冶金技術專業;2014.2—2016.6在中南大學函授學習冶金工程專業。 2、從業經歷:1998年9月在中鋁青海分公司電解分廠參加工作,1998.9—2008.5在中鋁分公司從事鋁電解生產操作和技術工作;2008.6至今在黃河鑫業有限公司從事鋁電解生產技術管理工作。 3、專長:鋁電解生產管理,大型鋁電解槽焙燒啟動技術、生產技術等。
(一)完善體系,夯實能力驗證工作根基:針對《能力驗證提供者認可準則》和相關規則、指南的要求,持續改進和完善PTP質量管理體系,促進形成完善的人員授權機制、設備設施管理制度、能力驗證計劃設計、計劃運作流程、數據分析和統計評價體系,不斷夯實工作根基,從而提高項目質量、助力檢驗檢測行業長遠發展。
鄂以帥,高級工程師,中鋁集團“明星計劃”人選,現任鄭州研究院一級研究員,長期從事鋁工業智能制造方面技術研究,參與完成國家科技項目2項、主持或參與中鋁公司重大(或重點)項目8項,獲省部級二等獎2項,為主申請專利6項、發表論文5篇。
加強礦石基因特性研究助力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肖儀武,礦冶集團,礦物是資源開發利用的對象,[因此在地質勘查過程中,應該在查明元素含量的基礎上更關注礦物的變化。從目前常見的建立元素含量空間分布特征向建立礦物特征空間分布特征不斷提升。針對礦石和選治產品都需要加強礦物基因特性的研究,在選治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時,更應該以礦物基因特性的研究作為重點,明確“病根”,事半功倍?!钡V物”是生產的對象,因此生產現場應采用礦物自動分析系統進行關鍵礦石基因特性的分析,以及時了解礦石性質的變化,為選礦工藝流程的優化提供支撐
汪鑫,助理研究員,2023年8月加入北京工業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長期從事金屬及復合材料增材制造的材料、設備和工藝研發,主持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發課題、國家自然基金和中國博士后基金等項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 Manuf Process、J Mater Res Technol等雜志發表SCI論文6篇,獲授權發明專利4項。
450℃高溫除塵對提鋰及回收的節能減排意義,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宋春林,可以直接應用于高達500℃的熱源氣除塵,余熱熱風回收效率高,所得熱風溫度可以大于350℃,節能效果提高50%。清灰效果好、凈化效率高、處理風量大。
劉彬,教授,現任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長,高溫結構材料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粉末冶金新材料與新技術研究。主持國家工信部揭榜掛帥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LG專項基礎研究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0余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獲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教學獎特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十大科技進展等獎勵。
?吳玉娟,研究員、博導; 2009年于上海交通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之后作為博士后留校工作;2012年2月博士后出站在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輕合金中心工作至今。 長期從事高性能鎂合金的研究開發工作,尤其是新型高強韌鑄造和變形鎂合金的研發與應用以及增材制造用高性能鎂合金的設計、研發與應用。
南通天王液壓機200T,性能良好!能正常使用,現低價轉讓!非誠勿擾!有意者請電話聯系林生:13902387902
生物質基材料對含鉻廢水的吸附-光催化協同去除研究,高翔鵬,安徽工業大學,表面豐富的官能團通過靜電吸引、絡合作用等對重金屬離子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可通過表面嫁接、化學交聯等手段提升其吸附容量、選擇性、化學穩定性;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潛力,但仍需通過化學改性提升光響應能力、調整能帶結構提升應用性能;提取于木屑、藻類、蝦殼等固體廢棄物,來源廣泛、成本低廉,是提升其附加值的一種再利用手段。
王亞珂,太原科技大學2021級博士,主要從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柔性封裝領域從事封裝基板與電極材料異質界面連接問題的研究,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主持省級研究生創新項目1項,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2項,參與申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以一作發表在《Surfaces and Interface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6篇,參與申請國家專利2項、曾獲得2022年太原科技大學“三好研究生”、2023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炭素制品均質均等工藝量化技術,馬學曾,北京西瑪通科技有限公司,行業配方相對固定;爐窯技術設計依據熱工不完美;所有制品應對行業用戶需求跟進較慢;所有技術標準不確定性增大;經驗大于科學,落后于行業數據量化生產;非專業性需要轉換專業人員培養;提高產品均質均等超越國際標準;創新速度趕超不了國外和決心及眼界需要打破;煅燒自動化,石墨化智能自動化?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橫行,期待改善;電解節能勢在必行;為了生存,必須節能;
紀霏,西南交通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異種材料的釬焊連接。
銅冶金用堿性耐火材料現狀與展望,李勇,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鎂鉻耐火材料技術路線:日本直接結合體系:技術無法突破, 歐洲共燒結(或稱為全合成)鎂鉻耐火材料:穩定產品+穩定工藝+確定原料后制備使用性能優的產品;引入中國技術? 中國:直接結合、電熔再結合、半再結合鎂鉻: 結合中國行業發展特點。
黃國亮,四川大學博士在讀,師從劉穎教授、黃科高級工程師。他的研究方向為低膨脹鐵鎳合金增材制造以及高強鋼焊接,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Addit. Manuf.》、《Mater. Sci. Eng., A》、《J. Mater.Res.Tech.》,授權專利1項。此外,他曾被委派到工信部參與編撰《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年鑒<2020>》。黃博士在讀期間成績優異,本碩成績位于年級第二,博士年級第一,曾獲北工大建黨100周年百名優秀黨員,中關村第五屆新興領域優勝獎,優秀研究生,優秀研究生干部等獎項,并且參與創辦增材領域熱點公眾號AMletters。
楊慶成,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賓州州立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后;現任上海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偉長學者,2021年入選上海市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中青年拔尖)。主要從事多尺度計算力學、燒結和增材制造的交叉研究工作,相關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于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s Society等期刊。
龍云澤于2000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2005年至2006年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南特材料研究所做博士后;2005年3月獲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06年12月起在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工作;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先后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做訪問教授;2012年任山東省中法光電納米材料合作研究中心主任,7月在法國南特材料研究所從事合作研究; 2019年1月任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院長; 2021年6月入選國際先進材料學會會士; 2023年3月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