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能源材料大會”由福耀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硅基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主辦,2025年4月26-2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
王建立,工學博士,教授級高工?,F任中鋁鄭州有色研究院有限公司特種氧化鋁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精細氧化鋁新產品開發、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開發等工作。 主持完成了20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鋁公司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授權發明專利12項。為主參加了《濕法冶金手冊》、《鋁冶煉生產技術手冊》等專著的編寫工作,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
王恒輝,博士/博士后,高級工程師,中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兼職碩導,咨詢工程師。主要從事銅鉛鋅鉍鋰鉬等金屬礦物提取,鋰電回收以及危廢資源化等研發及設計工作。主持或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項。主持/參與10余項有色冶煉工程咨詢設計項目。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0余件,軟著1件。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李蘭杰,博士,正高級工程師,現任河鋼材料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釩鈦鋼鐵低碳冶金與新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工作。 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課題6項、河北省重點科技項目6項(含省杰青、省燕趙青年科學家項目);獲授權專利102件(發明專利80件);發表論文81篇;起草國家標準14項、團體標準1項。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項目、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獲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項。
都時禹,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和美國普渡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2009年7月-2013年12月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分別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和客座科學家。都時禹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期間,主要承擔核燃料和核材料關鍵物理性質的理論計算工作。
田森林,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皣腋邔哟稳瞬拧碧仄附淌?、“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產業創新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主要從事多介質污染協同防控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學術論文1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獲授權發明專利80余件,其中國外發明專利7件。20項授權專利通過專利許可和專利權轉讓實現成果轉移
朱陽戈現任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選礦研究設計所副所長、中國-南非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加“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縱向項目10余項,作為負責人完成企業委托課題4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授權發明專利10項,組織全國性學術會議4次,多次參與制定國家資源領域科技發展規劃。
梁志敏,河北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河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美國肯塔基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分會計算機輔助焊接工程專委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分會機器人與自動化專委會委員,河北省焊接學會理事,河北省增材制造學會理事。主要從事智能化焊接、先進連接技術、電脈沖處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中南大學重金屬冶金與先進材料研究所教工黨支部書記,中南大學資源循環研究院副院長。兼任湖南省先進有色金屬與新能源材料中試平臺主任、失效動力電池資源循環利用全國循環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新能源材料發展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儲能電池材料的設計與開發、失效動力電池清潔回收與循環利用、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等。
博士生導師,從事耐火材料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主要方向有傳統氧化物耐火材料、賽隆復合耐火材料、阿隆及鎂阿隆復合耐火材料。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煉、建材工業和煤化工等領域用新型耐火材料研究與評價。
陜西陜西維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維德科技”)成立于2004年,依托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985”、“211”工程院校以及中國礦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煤炭專業院校,集博士、教授及企業實踐專家于一企,是一家在管理信息化和控制智能化領域擁有多項獨立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公司先后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證、“IS0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雙軟認證”、“安全防范認證”等國家認證,并被列為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的研究生實習基地。 公司公司相繼為神華集團、中煤集團、華能集團、河南能源、山西煤銷集團、伊泰集團、徐礦集團、榆林市政府等國內多家大型企事業、集團公司提供了信息化管理應用產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湖南雙峰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學院青年科協副主席。2005年畢業于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專業,同年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2007年提前攻博,并于2011年畢業,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為國際電化學學會會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熔鹽化學與技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有色金屬功能電極材料的制備、表征、應用及循環研究,具體涉及光(電)催化材料的制備與應用、濕法冶金過程節能、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回收與再利用以及能量儲存與轉換關鍵材料。
劉龍成,瑞典皇家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瑞典皇家工學院核廢物工程專業教授,高級研究員,博導及教研室主任。中組部“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南華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及學科領軍人才。 主要從事化學工程,環境工程與新能源等領域的科研及教學工作。包括:1)反應運移數值模型的開發與應用(核素THMC遷移模型,核廢料處置安全與行為評估模型,廢液地下擴散、吸附與反應模型);2)粘土膠體化學(膨潤土凝絮及膨脹性質的研究,膨潤土侵蝕行為及其危害的研究);
賴延清,工科博士?,F任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輕金屬冶金學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中國金屬學會熔鹽化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美國礦物、金屬及材料學會(TMS)會員、國際電化學會(IES)會員、美國化學會(ACS)會員。
王兆文教授是東北大學冶金工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熔鹽化學與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有色金屬綠色低碳發展創新聯合體副理事長,第10屆國際熔鹽化學與技術研討會(MS10)主席,中俄雙邊新材料新工藝研討會8-16屆組委會委員,從事鋁電解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科學研究,承擔10余項國家級項目和30余項企業合作課題,在鋁電解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智能冶金方面取得科研成果,發表論文300余篇,獲得省部級獎勵10項,發明專利72項,其中12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張廷安,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有色金屬冶金過程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東大有色固廢技術研究院院長、淄博傅山東北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國務院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基金委工材學部第五、六屆評委、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昆侖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百人計劃入選者。圍繞氧化鋁清潔生產與赤泥治理、特殊冶金、冶金反應工程、冶金材料一體化等研究方向。
湖南江冶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中南大學科技園(研發)總部,依巍巍岳麓,毗鄰滔滔湘水,相鄰中南大學。江冶新能源是湖南江冶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南大學聯合成立的一家技術裝備服務商,中國動力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聯盟理事單位。專業提供城市固廢資源再生利用技術解決方案,及非標環保裝備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工作。
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色東方或公司)原名冶金部905廠,1965年因國家“三線建設”部署從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搬遷到寧夏。2008年,經中國有色集團重組而成立中色東方,現下轄寧夏東方鉭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寧夏有限公司等五個子公司和二個分公司。
中國擁有豐富的鋰資源和完善的鋰電池產業鏈,以及龐大的基礎人才儲備,使在鋰電池及其材料產業發展方面,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鋰電池材料和電池生產基地。近幾年,鋰電池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行業創新加速,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涌現,各種新電池技術相繼問世。如何提高鋰電材料制備技術與分析檢測標準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安徽風馳泵閥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安徽宣城市涇縣經濟開發區,毗鄰黃山、蕪湖等城市,交通發達。公司現有員工100余人,年產值3000余萬元是國內大型膠管閥生產廠家之一,公司現生產氣動撓性閥,夾管閥、氣動膠管閥,電動膠管閥等產品。公司集科研、開發、生產,服務于一體,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實行嚴格的ISO9001質量管理,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完善的維護服務體系。
1234-86
山東恒邦冶煉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8年,1994年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2019年成為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企業。目前,公司是國內綜合配套較為完備的專業化金銅、金鉛和稀有金屬、半金屬混合冶煉、精煉加工企業。同時,公司還廣泛從事有色金屬礦業、化工、高純金屬材料研發及生產、礦產資源國際貿易等多個領域,是財富中國500強企業。
十九年來,格林美一直踐行“資源有限,循環無限”的產業理念,潛心開發先進的循環技術,不斷擴大廢物處理規模,構建了廢舊電池與鈷鎳鎢稀有金屬廢棄物循環利用、電子廢棄物循環利用與報廢汽車循環利用三大核心循環產業群。格林美循環產業貫通中國,覆蓋廣東、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山西、內蒙古、浙江、江蘇、天津、福建十一省與直轄市,縱橫 3000 公里;年處理廢物總量 400 萬噸以上,與 5 億人建立廢物處理合作關系;輻射世界,投資南非、印尼、韓國,創造中國企業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綠色產業模式,積極參與全球廢物循環利用產業
由中冶有色技術平臺、中國有色金屬智庫、中國有色金屬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等單位聯合組織開展有色金屬科技成果和技術需求征集、對接活動。本次活動主要是充分依托高校院所的科研能力及科技創新優勢,幫助國內有色金屬企業解決研發、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為高校、院所、企業合作搭建橋梁,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