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購國內石灰石礦山,最好在華北地區,陜西一帶要求證件齊全,交通便利,符合要求者歡迎電話聯系。
01.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概況; 02.煤基炭材料及儲能應用; 03.團隊介紹與代表成果;
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級優秀青年人才。主要從事電工鋼材料制備理論與技術研發,主持 4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多項其它國家級項目、10 余項企業技術攻關項目等,出版研究報告1 部,發表論文 10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 20 余項。
1.鋁用預焙陽極行業發展現狀;2.陽極需求端量化分析及展望;3.陽極原料端量化分析及展望;4.預焙陽極市場量化分析;5.團隊以及企業文化介紹
張海軍,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發表學術論文550 余篇,被 SCI 檢索 330 余篇,被 EI 檢索 360 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9 項。主要從事耐火材料、結構陶瓷、納米材料等的研究工作。
高性能環保型氣凝膠保溫涂料研發,主要是氣凝膠綠色高效合成路徑開發、涂料施工性能及耐候性能優化。通過開發制備低成本高性能的二氧化硅氣凝膠,采用獨家的氣凝膠分散技術制得氣凝膠水性分散漿料,達到2~5mm的保溫厚度替代現有的40mm以上的外墻保溫層,并能杜絕了現有建筑保溫材料易燃燒、易吸水、易掉落等建筑工程問題。
Ta在DPD加載時會表現與常規變形不同的變形機制,在5%的變形量下已經出現了一些{112}<111>型孿晶。應變速率增大會顯著提高材料的孿生敏感性;由于不同取向的晶??赡芗せ畹幕葡禂盗渴遣煌?,因此孿晶的形核存在顯著的取向相關性,即{110}晶粒最容易出現孿晶,{100}和{111}晶粒孿生的可能性要低的多;隨著溫度的降低,孿生的閾值應力減小,進而導致在LN溫度下較多的孿晶數量。隨著變形溫度的升高,晶界處的位錯密度減小,因此降低了孿晶的形核的幾率;在DPD條件下,Ta中的孿晶變體選擇不完全遵循施密特定律,也受到應變協調效應的影響
張海濤,東北大學材料電磁過程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蘇州大學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研究院,副教授,汽車工程學會材料分會委員。本人主要從事有色金屬及其加工、材料加工過程的模擬仿真和新材料開發。發表論文40余篇,發明專利10余項,先后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科技攻關等項目,并且與國內外企業進行技術開發合作多項。獲得有色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目前鋁基板表面附著性不足,在高溫工作和清洗中,容易出現融化脫落變色的情況,影響產品良率。需要多孔氧化鋁的表面形貌改進技術、擴孔可控的工藝參數及孔可控填充產生穩定結構色的關鍵工藝參數。
金屬基復合材料比強度高、比剛度高、耐熱性優良,可廣泛應用于裝備制造領域,具有極高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陶瓷顆粒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具有高強硬度和良好的耐熱性能等優點,但同時其塑韌性較差。高熵合金增強顆粒具有金屬特性,可以與金屬基體形成擴散型界面,且增強顆粒本身具有變形協調能力,有望獲得具有良好強韌性的顆粒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
岳永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項目特聘教授。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支持、北京市科技一等獎、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IFAM優秀青年科學家等榮譽。 研究方向為新型輕質高強韌復合材料的結構設計及強韌化機制的原位電子顯微學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 Mater.、JACS、Nat. Commun.、Matter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0余篇,授權中國專利40余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區域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優秀青年基金等項目。
基于硫鐵礦的低碳、高效、深度、同步脫氮除磷技術(SMS)研究,李睿華,揚州奇創環??萍加邢薰?,SMS同步脫氮除磷技術能夠“簡、快、好、省”地脫氮除磷;SMS同步脫氮除磷技術符合國家的戰略、政策;SMS同步脫氮除磷技術技術經濟優勢明顯;SMS同步脫氮除磷技術市場需求巨大、可持續;SMS同步脫氮除磷技術替代現有技術時簡便易行;
彭海龍,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畢業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先后于德國宇航中心、波鴻大學、日本東北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金屬玻璃力學性能、過冷液體動力學及液體凝固行為的分子動力學研究。 獲得德國DAAD學者獎,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等。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
酸堿鹽廢水處理新工藝探討,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張治磊,針對水質情況,選定合適的處理工藝;各種水質情況復雜,單一的膜過程無法解決問題;荷電膜、壓力驅動膜等多個膜過程進行集成應用,為業主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致力于廢水減排、零排膜過程的研究、開發和實施;
?柯海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非晶材料團隊負責人。2012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畢業后在香港城市大學做訪問學者,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特聘人才,2019年全職加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長期圍繞非晶合金新材料研發、非晶合金材料的原子制造與序調控以及應用基礎開展研究工作。
湖南美析儀器設備有限公司位于湖南天心區,是一家專業從事色譜等相關儀器生產及銷售的公司,我們立足色譜等相關儀器生產及銷售市場多年,具有專業的色譜等相關儀器生產維修及銷售服務經驗。憑借專業的技術,誠信的經營和不斷創新的精神讓公司發展迅速。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公司不忘總結,不斷優化客戶服務,一如既往的熱情和秉承客戶至上,用心服務的原則,贏得了新老客戶的好評及青睞。主營產品: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原子熒光。
淬火爐功率45千瓦,,網帶寬度200,有效長度2米,2回火爐功率40千瓦,網帶寬度400,長度5米。
鋼鐵廠塵泥高效提取有價金屬及綜合利用進展,龍紅明,安徽工業大學冶金工程學院,實現煙塵中Zn、Pb及堿金屬、In等多種有價成分的綜合回收; 產出鋅產品、粗鉛、粗銦、高純KCl、NaCl等產品; Zn回收率約90%,Pb回收率大于85%,In回收率大于70%,K和Na回收率大于90%。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與化工專業博士,擁有12年鋁合金研發經驗,曾領導團隊開發的鋁合金材料成功應用于C919大型客機的機翼長桁。 主導及參與超過10個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已在JMST、MC、MSEA、JAC等國際期刊上發表20余篇SCI論文。申請專利超過100項,其中65項已獲授權,多項技術實現商業化應用。參與制定10余項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現任《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輕金屬》及《中國有色冶金》期刊的編委,同時擔任中國再生資源產業聯盟的青年專家。
云南省高價值錫礦轉讓項目,項目錫礦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主要礦產為錫礦,礦區儲量在省內排行前三,現有錫金屬儲量4萬余噸,平均品味高達0.5%以上。礦區各項證件齊全,管理運營規范,配套設施完善,交通運輸便利,生產工藝先進,潛在價值巨大,現以公司股權方式轉讓。
鉀長石選礦尾礦中稀土和鈮的提取工藝,王威,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結合礦物工藝礦物學性質,確定了“硫酸焙燒—浸出—HF沉稀土—過濾—萃取、反萃—銨沉”工藝流程,綜合回收鈮粗精礦中的鈮和稀土。確定了最佳工藝技術條件為:①硫酸焙燒條件:硫酸加入量為鈮粗精礦質量2倍,焙燒溫度300℃,焙燒時間3h②浸出條件:浸出溫度80℃,浸出時間5h,水浸, L/S=6。③稀土沉淀條件:40%HF加入量為浸出液體積的1/10,沉淀反應時間為5min。④鈮的萃取和反萃條件:40%HF加入量為浸出液體積的1/4
?陳海焱,博士,現任西南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以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氣(液)固兩相流、材料物理與化學為基礎,從事節能減排與環保裝備、粉體工程與設備、通風除塵與凈化等方向的教學與科研,重點開展大宗固體廢棄物低成本、規?;毤庸づc高值化利用,除塵凈化設備研發,電子廢棄物拆解、破碎、分選分離與危害評價,粉體的超細粉碎分級、形貌控制、輸送與干燥,燃燒爆炸,及相關的環境安全方面的研究。
中南大學,徐斌,優質鐵精礦短流程深加工,以磷酸鐵鋰為正極材料(年需求~120萬噸,年增長50%以上)的電池具有價格低、壽命長、安全性能好等優點,故其為我國主要的動力電池。制備方法如下:傳統生產方法為高溫固相法:以亞鐵鹽(FeC2O4)、磷酸鹽(NH4H2PO4)和鋰鹽(Li2CO3)為原料,細磨(<0.4μm)混勻后在惰性氣氛下燒結(~700°C)制得磷酸鐵鋰LiFePO4材料。該方法工藝簡單,但成本較高,且產生大量NH3。
王海鷹,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長期從事有色冶金過程污染物減排與資源化治理研究工作。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10余項。已在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Nano Letters等化學、環境領域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等獎勵9項。起草編制國家和地方標準規范20余項。
王海北,正高級工程師、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擁有國家萬人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稱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復雜礦產資源清潔冶金、共伴生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冶金固廢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置、二次資源循環利用等。共主持完成各類項目1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1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其它獎勵9項,發明專利46項,發表科技論文100余篇。
程海勇,昆明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云南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人才,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錨固與注漿分會常務理事、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深地礦建與資源開發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面上資助各1項、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青年專項1項。發表高水平SCI/EI期刊論文4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長期致力于礦山充填、深部巖體力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
中國民航大學教授、系主任。中國實驗力學專業委員會空天與國防裝備測試專業組成員,入選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主要從事實驗固體力學,航空結構腐蝕-載荷耦合失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項目、中央高校重點項目等課題十余項,在IJF、EFM、MSEA、IJRMMS、FFEMS等國際知名力學期刊發表SCI檢索論文三十余篇。
王海鋒,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教授,博士, 博士生指導教師, 招收礦物加工工程、礦物材料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擔任資環系黨支部書記,入選校首批“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第8批校青年骨干教師,兼任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國家自然基金委通訊評審專家、中國顆粒學會青年理事。
“第二屆全國核材料學術交流會”定于2024年4月12-14日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由中冶有色技術平臺、中冶有色技術網、中國有色金屬智庫牽頭,聯合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南華大學、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蘇州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共同主辦。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中國金屬學會鐵合金分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安徽工業大學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新工藝與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多年來圍繞鋼鐵冶煉、特殊外場在冶金中的應用等領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參與3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1項、承擔安徽省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以及多項校企合作研究項目等,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4項,已經獨立或合作發表學術研究論文150余篇,SCI、EI收錄45篇。
?上海理工大學教授,2016年博士畢業于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師從竇世學院士、江雷院士和孫子其教授。后于格里菲斯大學趙惠軍院士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類石墨烯二維材料的合成、改性及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